一開始對別人太好的人,總會被嫌棄?

「你一直都太好,只要有一次不好那你就不好了。」


生活中,經常有人會告誡我們:一開始就不能對人太好,這樣會讓別人覺得理所當然你就應該對人好,這些事你就該做。突然有天你不給了,他們會覺得你變小氣摳門小心眼壞心腸等等。

14995273903372.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很多人也都有類似的同感,但是這裡面有一些讓人疑惑的地方,比如我們也經常說第一印象很重要,一旦給別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後想去修正就太難了。


那麼,怎麼解決這種衝突呢?


首先,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了解一下第一印象這個概念。第一印象又叫首因效應,它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面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假如後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從這個邏輯上看,如果一開始就對別人很好,就是在利用首因效應給自己加分。


但是,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只是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面的特徵而做出的評價,比如,主要依靠性別、年齡、體態、姿勢、談吐、臉部表情、衣著打扮等,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個性特徵。這種評價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中會不斷地予以修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並且,第一印象起作用的情境,往往是在不熟悉的人之間,且兩個人之間接觸的時間有限。比如銷售員去見客戶,客戶對這個銷售員的了解有限,也不可能有機會進行長久的相處,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能根據對方展現出的有限信息進行判斷,這種情況下第一印象的作用就會非常大。


但是,如果兩個人要長久相處的話,比如是同事,或者經常在一起聚會的朋友,那麼,第一印象帶給別人的認知,是會被逐漸修正的。第一次見面時感覺很好的人,慢慢的會發現並不是沒有缺點;同樣,第一次見面時感覺不好的人,慢慢也會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認為對方並不是那麼不可救藥。

14995273906390.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一開始就對別人太好的人,之後在別人心目中的好感度下降幾乎是必然的事情。而且,我們也往往會高估自己的好對別人的影響。在不熟悉的情況下,即使你對別人展現出最完美的一面,別人在內心深處也不會輕易的認同,他們一般會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驗證之後,才會真正的認同或者排斥一個人。所以,不管你是展現自己好的一面,還是不好的一面,對方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懷著將信將疑的心態來面對。


再者,始終如一是很難堅持的事情,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激情不可能永遠保持一個度,就好比飯店,剛開店時,為了招攬顧客,一開始都會做得特別好,但一旦有了一定客流量,飯的質量和水準就會一點點下滑。與人交往也是如此,如果你一開始展現在別人面前的過於完美,就會發現這樣的狀況是很難持續下去的,因為你要不斷的掩飾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一個虛假的自己是很難持續下去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995273908754.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不是說,和人交往時,一開始就不要對別人好呢?

並非如此。最恰當的方式是展現出你的日常生活中本來的樣子就可以,沒有必要因為急於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呈現出一個並不真實的完美的好人形象。


初次交往時,是形成預期的關鍵時刻。在這段時間裡,對方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來了解你,你的優點,你的缺點,然後調整自己來適應你的特點,並對你形成一個合理化的預期。也就是說,即使你有各種缺點,這些缺點也確實讓別人感覺到不舒服,但是他們會通過調整自己來適應你的一些不足。


假如你在剛開始接觸時,呈現給別人的是一個完美的自己,一個絕對熱情無私的好人,那麼對方就會對你形成一個過高的預期,誤以為這就是真實的你。當別人已經適應了你刻意營造出的一面,而你隨時時間的持續不能將這個過於完美的自己繼續保持下去的時候,你真實的自己和對方對你已經固化的預期就會形成一種強烈的衝突,對方會感到驚訝,而你也感覺委屈。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是不可避免的。從本能上說,人人都希望新認識的人是熱情和善良的,人人也都希望在別人面前展現出自己美好的一面,獲得別人的認可,這些都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你在和人交往時,發現自己經常陷入這種高開低走的困境,就要認真的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處在一種過度追求和諧的心理模式之中。


過度追求和諧的人,不太會把自己跟周圍人的願望和需求分開,覺得自己應該對別人的感受負責。他們總是在考慮別人的感受,不想任何人因為任何事而受到傷害。為了做到這點,他們會通過忽視自己正常的需求,來迎合別人過度的需求。


但是在接受者看來,雖然他們也很享受你帶給他們的好處,但是並不會因此而真正的敬重你。因為他們不知道跟你相處的底線在哪裡,也許還會覺得你本人沒有個性,有點乏味。

14995273904087.jpg

如果你是這種情況,要提醒自己,做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好人。有自己的需求和要求並不是自私,更談不上惡。要敢於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當你變的真實和坦誠的時候,你的內心也會變的輕鬆起來,人際關係也會隨之變的更簡單。


最後,小編想說,與人交往時不要總是想自己一個人去做好人,也要適當的「麻煩」一下別人,給別人一些做好人的機會。這樣,你的人際關係才能更健康和持久。


14995273903409.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喜歡周華健的《朋友》,「這些年,一個人,風也過,雨也走,有過淚,有過痛,還記得堅持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更加體會了歌詞裡的涵義,感情裡的風雨和成長的痛楚,往往我們需要獨自面對與承受。


可我們常常看到,隨著感情的加深,我們就越容易去依賴對方,若我們的愛和幸福感都來源於對方,這種失衡的愛,就會非常危險。因為他給了你愛,他隨時也可以拿走愛。感情中的依賴者,最可怕的結局就是失去自我


1.


依賴大致分為兩種情況:生活依賴情感依賴


生活依賴很好理解。


燈泡壞了,對方來換;燃氣用光了,對方去交;衣服臟了,對方拿去洗。看起來你的方方面面都被照顧的很妥帖,而事實上是,這種呵護只會讓你的生活能力接近於零。


就好比被父母過度溺愛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的懷抱就會備受打擊,陷入整個人都不好了的境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識的一個姑娘,從小到大都被家裡寵溺壞了,三十好幾的人了,她媽還特意從家鄉搬到她的城市,陪她吃飯逛街看電影,幫她洗衣做飯拾掇屋子,直到現在她也是跟媽媽住在一起,至今單身。

生活中被過度呵護的伴侶和倍受溺愛的子女基本是類似的——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同時也失去了自我成長的能力


你過度享受並依賴別人的關愛,反而將自己退化成一個連基本生活技能都不具備的成年baby,同時你也將自我的力量感交付給了別人。


14995273906394.jpg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這裡說的情感依賴是說沒了愛會死的那種。


這類人的生命中心就是愛情,或許更直截了當地說,他們的世界是圍著另一個人轉的,一旦將這個人從他們的世界抽離,他們便覺得自己的世界都崩塌了。


相比生活依賴,情感依賴是最為可怕的。因為情感依賴的人會為愛沒有底線盲目付出而失去自我。



對方喜歡玩遊戲,你討厭的要命卻依然為他熬夜刷比賽只為了建立共同話題討他歡心;對方不喜歡你的打扮,你為他放棄舒適休閒裝改成淑女裝,燙捲髮學化妝;對方說討厭你的朋友,於是你就跟朋友斷絕來往……

你為他改變你的一切,你變得不再像你,然後當那句分手金句蹦出來了:「我還是喜歡原來的你」。


等你想再做回自己的時候,你才驚覺,早在你把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都賭在另一個人身上時,你的「自我」就離你而去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想要把它找回來,需要耗盡你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努力與心血。



2.

感情裡,總是聽很多人說自己的委曲求全不過是為愛犧牲,我真想問,到底是哪個老師教的?


多年以前我來到這個城市認識的一個小姐妹,學歷高,長相好,工作好,但戀愛總是不成功,最長的一段感情也超不過兩個月。


那一段時間,她在感情裡沉浮,每一段感情的分開她都要死要活的,她不明白,為什麼她總是找不到她想要的愛情。


我問她,分手有沒有共同點,或者共同分手的語言。


她告訴我,他們都說過,我太黏人了。


她還反問我:「難道相愛不就是要黏在一起的嗎?」


我問她怎麼個黏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