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打罵處理孩子的不聽話了,特別是對這3個叛逆年齡段的孩子

孩子叛逆,不聽話,不服管,是很讓父母頭疼又常常束手無策的問題。怎麼辦?打、罵,效果是很差的,還會有反效果。怎麼辦?

 

從個體心理發展來看,孩子從幼年到成年,會經歷3個特別的時期,期間都會表現得很逆反——父母可根據自家孩子的年齡特點區別對待。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一逆反期:兩歲半到三歲左右,關鍵詞:自我意識萌發

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出現在自我意識萌發的時期,一般是在兩歲半到3歲左右。不過現在的孩子大約1歲前後就開始表現的「叛逆」了。就這一點,我的分析是:一方面現在孩子的確越來越聰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們養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對孩子更早、更多說「不」。孩子們說出的第一個「不」,就是從父母這裡學來的。

 

「叛逆」表現: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麼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並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說「不」,是孩子學會的一種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叛逆期孩子,父母不能限制,更好的辦法是接納,並引導。有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即給孩子提供兩個選擇,讓孩子做一道選擇題。

如,進家后,父母與其命令孩子:「不要把鞋子放在床上」,不如換成可供孩子選擇的陳述句:「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或是放在鞋架上。」睡覺的時候,父母給出的選擇可以是:「咱們是現在上床,還是五分鐘後上床?」

父母給出的選擇其實是事先篩選過的,並且自己可以接受的。這樣做有兩點好處:一方面,父母可以對孩子的行為做到良性引導;另一方面,孩子也不會產生被控制感,相反還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自我。

如果孩子不要你給出的選擇,而想要額外的,可你不能接受,那就直接告訴孩子,他們所提出的不是一項選擇。然後再重複你給出的選擇,讓孩子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粗暴回應孩子,我還注意到有一部分父母,他們對孩子過於耐心、「民主」,經常會反覆問孩子「好不好」「行不行」。如:「我們現在出門了好不好?」「你自己穿衣服好不好?」等。

這種方式是否可行呢?

事實是,多數情況下孩子都會回答:不好,不行。其實,父母所做的只是給孩子提供了又一次說「不」的機會。這些父母還需花費大量的口舌,向孩子解釋、勸告、講道理。他們其實已被孩子左右,並未起到很好地引導孩子行為的作用。

孩子在面對固定的那個照顧者(比如媽媽)時更容易出現逆反行為,建議家中其他人多參與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來,特別是爸爸要多陪伴孩子。爸爸陪的少,孩子缺乏規矩、不能等待、脾氣大的情況,會更容易發生。

而爸爸參與孩子成長的要點,即多帶孩子玩,而非找問題、苛求孩子改正某個行為習慣。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做好榜樣,孩子會自然地模仿爸爸的行為,並且更容易建立規則意識,因為爸爸的一言一行里都是規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逆反期:7-9歲,准大人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同於嬰幼兒時期的寶貝,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成人,是一個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願意讓家長拉手,不讓父母叫自己「寶貝」或小名了,要求叫他的全名;凡事都喜歡跟家長對著干,大人說東,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依賴大人、不講道理,愛哭、比較嬌氣等。

脾氣秉性的突然轉變,以及強烈的逆反心理都是這個階段孩子的常見現象。孩子進入學校後學到了很多知識,他們急於想要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因此會開始要求獨立,行為上想要脫離爸爸媽媽的掌控,表現為說話做事老氣橫秋、獨立、有個性。

此時,父母是時候轉變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互動模式了。放棄家長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與孩子商量,也可試著逐步將自主權交還給孩子,並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時候,幫助和引導孩子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