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育兒只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那就別跟她們談「時間管理」了

而丈夫寬慰她說:「等孩子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再偶爾請保姆幫忙顧一下,或者送去幼兒園,你就可以讀你想讀的書、找其他工作,趁這機會或許還能轉行做點別的事,我會幫你的,放心。

然而,智英卻在這樣看似體恤的話中爆發了:

「可以不要再說『幫』我了嗎?幫我做家事、幫我帶小孩、幫我找工作,這難道不是你的家、你的事、你的孩子嗎?

的確,這句「幫」讓情理之中的分擔,變成了好意的施捨。

想起當年潼潼頻繁夜醒的那段時間,每個坐看天亮的夜晚,是潼爹的陪伴讓我撐了過來。輪流抱哄、安撫那個夜夜笙歌的小主,說著「讓我來」、「有我在」的隊友,是難熬的日子裡的那道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3

當然,光有愛與決心還不夠,男人也需要一些和娃單打獨鬥的時機。

潼爹跟我一起早早就接觸過P.E.T的理念,但在育兒中運用又是另一碼事,許多時候總愛依著慣性思維去和潼潼對話。但前段時間我頻繁出差,倒是給他創造了許多單獨帶潼小主的機會。

雖然有些磕絆,但倒是越來越像模像樣。

前幾天坐他的車,發現忙到很少有時間看書的他,最近在聽《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的音頻,我當時就笑了,問他:「是在跟閨女的實際鬥爭中,才發現自己需要掌握更多的本領麼?」他聽完也樂了。

天知道,讓男人們主動去學習育兒理論有多難,而這樣的自覺,是由爸爸們的親身參與換來的。

和娃獨自PK,沒有關鍵時刻媽媽的「救場」,也沒有娃一言不合就喊媽媽的「逃跑機會」,成了「孤獨鬥士」的娃爹們,才會在那些被娃搞得崩潰的時刻,懂得媽媽們的不易,也更容易反思自己在與孩子相處中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媽媽就說了兩句話,娃就破涕為笑?老婆大人總掛在嘴邊的「傾聽」到底是怎麼回事?

只有讓他們真實地碰觸過育兒中的那些「暗礁」,真心地感受到現代「科學育兒」理論的好處,才能讓他們擁有繼續學習的動力。

當然,對潼爹來說,聽育兒書籍的音頻早就是一種習慣了,這方法當初還是他推薦給我的,幾年來,我們還真是一起收聽和討論了不少的書籍。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讓他有了兼顧家庭與工作的新思路;《內向孩子的潛在優勢》讓他對潼小妞慢熱的性格多了一份理解;《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讓他更加重視親子關係;《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也讓他學到了一些陪孩子寫作業時「防止心梗」的方法…

在我看來,更有價值的事情是我們會一起聊書里的觀點和作者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見得所有的理念都是被我們完全認同的,而在我們彼此間的討論甚至有時激烈一些的「交鋒」中,會有許多我們在其它時候無法表達出來的觀點被激發出來,這也讓我們更加理解了對方。

我知道了他為什麼會這樣想,他也知道了我為什麼會這樣做,這一點,尤其難得。

此外,我們也都覺得,那些育兒書里的「術」與「道」,也同樣能帶給職場關係許多靈感與啟發。

就像潼爹所說,當爸爸這幾年,似乎也讓他慢慢地在與人相處中變得更加耐心和包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4

話說回來,對於並不是全職帶娃的職場媽媽來說,也許除了隊友的支持和分擔之外,還不可避免的會需要老人的幫襯。

只是,老人的參與,在減輕了我們帶娃壓力的同時,也一定會帶來摩擦和矛盾。

去年,潼爹有個朋友生完孩子剛出月子,我們去看她時,就發現她整個人氣色很差。

跟她一聊才發現,除了新手媽媽常見的睡眠不足以外,好心來幫忙的老人倒是給了她更大的壓力和負擔。因為,老人對育兒干預和插手太多,讓媽媽這個角色被完全的架空了。

孩子嘴一吧唧,老人就說餓了,一倆個小時餵一次上百毫升的奶粉,也不允許拍嗝,說怕把孩子拍疼了,於是,孩子就一直吐奶;覺得孩子睏了,就繼續餵奶,餵睡了放下娃就醒;非要給孩子裹蠟燭包,蓋得孩子出了一身痱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心疼她,想留下來幫她一把,但她想著老人的固執,為了避免家庭矛盾,終究沒答應。

在這方面,真要感謝我婆婆和親娘,她們都沒有如此強勢,大部分時候都是很有分寸的。

但即便如此,育兒理念上的衝突還是會存在。

剛開始帶潼潼的時候,我和潼奶奶、潼外婆,都有過大大小小的分歧。老人們覺得自己是過來人,有經驗,不接受我的「紙上談兵」;而我又覺得她們的「經驗」里有太多的「偽科學」太簡單粗暴。

多數時候,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

後來,我終於想通了。比起苦口婆心的勸說,倒不如做出效果才更有意義。

當她們親眼看到潼潼從一夜醒七八次到睡整夜覺,看到她一次次在「被傾聽」與「尊重」中獲得力量和自信,看到她熱愛思考和閱讀,在許多事情上擁有自己的小小判斷和主見的樣子時,她們也越來越認可:育兒也需要學習。

原來,那些有關兒童心理、成長規律以及溝通的理論知識,並非紙上談兵。

慢慢地,我能感受到她們也在悄悄地嘗試著改變。雖然許多時候,改變很艱難,但至少,她們接受並認可了在學習中育兒的理念。

不過,在讓她們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我也悄悄用了一些「手段」。

潼奶奶喜歡聽收音機,在家的時候不管做什麼事兒都會打開它來「伴隨」。我發現這一點之後,就時不時在她打開收音機之前,先開了聽書軟體。

一邊聽,我還會一邊跟她聊幾句:「媽媽您看他說的這一點,您以前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慢慢地,我發現潼奶奶會開始認真地去聽了。聽過之後,她還會認真點評幾句。

《不管教的勇氣》里聊到「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方式,讓潼奶奶剛開始很不理解,卻在聽完後覺得「真的有啟發」;《正面管教》又讓她意識到自己有多麼頻繁的和孩子說「你不要」;《原生家庭》更是讓她連連稱讚,覺得音頻里很多都說的道理,值得讓全家人都聽一聽。

即便是這些通過聽書所獲得的知識「碎片」,其實已經足夠讓她們在「隔代育兒」中變得淡定從容,也更理解了我們一直以來貌似「奇怪」的做法。

對於老一輩人來說,「匣子裡那個老師」的話,似乎更有讓她們信任的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一開始咱們討論的話題上,其實在我看來,在「母職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輿論環境下,去討論媽媽們的「時間管理」,的確有失公允。

只有當「豬隊友」變為「神隊友」,當媽媽們不用消耗過多的精力周旋於與老人間「隔代育兒」的矛盾中,媽媽們才擁有能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