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儒家雅量,道家氣量,佛家心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文化的三大源流,是儒釋道。

 

都說儒釋道一家,卻很少人知道為什麼是一家。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中國文化的精髓,毫無疑問是「道」。

 

什麼是道?張三丰的一句話說到了根本上:「夫道,中而已矣。」

 

道就是中。儒釋道之所以是一家,是因為它們從根本處,說的都是這個「中」字。

 

儒家的中,叫中庸;道家的中,叫中氣;佛家的中,叫中觀。它們的不同,是它們有著人生天地的不同面向;

 

它們的相同,是這些面向無不落到了一個中字上。如果我們能從儒釋道的不同面向中領悟好這個中字,便能得到人生最好的三樣東西:雅量,氣量,和心量。

 

儒家中庸,得之可成雅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理解的中庸都是老好人、和稀泥,其實離中庸的本義差了何止十萬八千里。《中庸》中說: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儒家所追求的中庸,本是一個彌綸天地人生、無所不包的最高修養和境界。所以《論語》中孔子說,中庸之德,便是極致。

 

何謂中庸?《中庸》自己的解釋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其實就是王陽明「四句教」中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漢代鄭玄也說:中就是中和,庸就是用,中庸便是中和之用。無論如何,中庸都關乎天地人的大本大源,並且有著大用。所以《中庸》中才又說:致中和,天地立焉,萬物育焉。

 

宋代程頤的解說最有意味: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永恆不變的理念和原則。一個人有著足夠的智慧和修養,才能堅定不移,因為他立足的已經是道,那麼又需要改變什麼?又有什麼可以撼動得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個人只有看得到全盤、把握得住所有,做人做事才能真正的不偏不倚,因為世事本就複雜多變,能夠看得到並照顧得到這種複雜,又怎麼可能走極端?

 

而一個有智慧和修養的人,必然是平和淡定、不為世事紛擾所動的;一個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的人,必然是讓人信服、如沐春風和受歡迎的。

 

而這些,正是雅量。雅量的本義,正是寬宏的氣量,舉止姿態曠達而瀟灑,喜怒不形於色,只是寬容、平和、若無其事,做得到見喜不喜、臨危不懼、處變不驚、遇事不改常態。

 

達到中庸的修養和境界才能擁有真正的雅量,努力向中庸的標準看齊,則正是通往雅量的路上。如何做呢?還是那句話:做人做事,盡量不偏不倚;看待事情,盡量整體全面;內心之中,盡量淡定平和。

 

道家中氣,得之可成氣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道家注重氣,人有人之氣,天地也有天地之氣。什麼是氣?氣又有什麼用?《道德經》中的一句話已經把一切都說出來了: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氣,就是陰陽,所謂陰陽二氣。氣的作用,就是和,無論天地人和,終歸是一個和字。

 

如何才能和?就要「沖」。沖就是陰陽二氣的對沖,因為對沖而在消長平衡中圓滿和諧。這種圓滿和諧的狀態,正是「沖」字右邊那個「中」字;沖之一字,妙不可言。沖氣是方法,中和是方向,合之就是中氣。一個人身康神和,聽他說話我們會說「中氣十足」,道理就在這裡。

 

這啟示我們:對任何事物,整體看待,全盤把握,才合乎陰陽;有開放的態度,溝通的姿態,讓陰陽二氣流轉,才能沖;陰陽可以對沖,才能和。最後,才能身心皆中氣十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