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白骨禪-不凈觀修法

上面這些解釋,就是希望大家知道,不要以為作白骨觀就可以證得果位了。到達某個果位的"功夫"固然要從"身"上了;但是真正證得道果,還必須配合"心意識"的結使上了。身心齊了,才是佛法真正修持之路。單從任何一方面了,都無法圓滿道果。

現在這個前提交代了,再看下面的"膨脹膿血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化朽腐為神奇

這第四觀膨脹膿血不凈想的修法,我想大家文字都看得懂了。在定中從"左腳大指"開始,不是觀骨頭,而是觀我們的肉體,從左腿開始,到右腿,然後到全身,觀想自己全身浮腫,然後慢慢潰爛。我們人死了,屍體擺在那裡,也都是這樣,先浮腫,然後從內部開始潰爛,隨後肌肉就青一塊,紫一塊地變色。接著,惡臭難聞的膿汁污血就流了出來。

這不是浮光掠影似的,隨便想一下就算了。要凝下心來,把自己真當成死掉了,屍體爛了,臭得不得了。觀得好的話,自己真會聞到自己的臭味。這就是所謂的"一切唯心造"。全身又臭又爛的境相出於之後,自然覺得這個身體沒有留戀之處。

"想一成已,復更想二。想二成已,復更想三。想三成已,復更想四……"想了自己之後,再想別人。或者假想自己已死未死的親人,有這麼一天也化成一灘膿血,又臭又爛又臟,比陰溝廁所里的味道都還難受。然後再想象其他的人,乃至於想整個房間,四圍上下,再擴而至於所有天下人的身子都是如此。這不是理念上的思想,硬要觀想成功,境界現前。真正修持到這一步,注意經文上一句活"念我此身,甚可患厭。眾多不凈,彌滿一切"。平常我們對佛經里的這類理論,差不多是聽過了。但是光懂理論沒有用,現在要在自己身上,"以身求證",認清楚硬是這麼一回事。"諦觀是已,畏生死患。"觀想到這個地步之後,就"畏生死患",才真正的怕生死。你說現在大家怕不怕生死?我們並不是怕"生死",一般人只是怕"死"。為什麼怕死呢?老實講,是對身體的一種痴戀,以及對自己現有的一切的一種執著。我們平常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怎麼也捨不得讓它死了、壞了、爛了、臭了。所以,我們普通的人,並不是怕生死。而是怕這個"色身"死了,一切都把捉不住了,如果這一步觀想成功,就會真正怕"生死"。即使死後再來投胎變年輕,變漂亮,到頭來也還是這樣一堆爛肉。因此對"生"也不希求,也是害怕。到了這一步,"道心"才真正堅定起來了。如經典所說"其心堅固,深信因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這個時候,"出定入定,恆見不凈。"不論打坐,或者下坐的時候,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就是這樣一灘流著膿血的爛肉。於是"欲求厭離,捨棄此身"。很想把自己這個肉體丟掉不要。這時候,你會減肥變瘦了。功夫到了的人,會自然瘦下去,不要害怕,不是病態。

同時也會脫皮,"作此想時,自見己身舉體皮肉如秋葉落。這不單單是觀想中的境界,工夫到某一階段,自然會脫皮,脫了以後,會變得更白、更潤、更漂亮。

在這一步觀想中,不但脫皮,連肉都一層一層剝落下,"見肉墮地,在前地已,即大動心,心生驚怖,身心震掉,不能自寧。"我們現在光看文字,覺得這沒什麼可怕的。但觀想中,這個境界現前時,硬是看著自己的身子連皮帶肉,一層一層往下掉,沒有不害怕的。就好象我們平常人打坐,都想求個"空",但是一旦身心空了,差不多的人都會嚇一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驚恐的心理,"身氣熱惱,如熱病人為渴所逼"。身子燥熱,好象發燒似的,口也發乾。乃至下了坐,還是這樣,"如人夏日行於曠野,渴乏無水,身體疲極。"如果這時候正好是冬天的話,你也會覺得好象走在烈日當空的曠野中,穿不住厚衣服,身子很熱,同時覺得四肢無力,很疲勞。這不是病態,也不是因為坐中受到了驚怖,而有了後遺症。實際上,這是心理、生理都起變化的原因。是必然經過的境界,不要害怕。當然可以喝水、喝茶,沒有關係。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時候不想吃東西,看到一切東西都很臟,難以下咽,此想成已,乃至食時,見所食物,如膨死屍。見所飲漿,猶如膿血。"這裡有一個難關,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個經驗,"此想成已,極大厭身。觀於身內,及子身外,求凈不得。"你真修到這一步,會非常討厭這個肉體。而且發現里裡外外沒有一點乾淨的地方。這不是理念上的事,硬是功夫到了的實際感受。"佛告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莫使棄身,唐無所得。"往往修到這個地步,會不想要這個身體,也不想活在這個世界上,在觀念上,認為我已經證到空了,身體本來就是空的,不想活了,沒有意思,很想自殺算了。那就糟了。假使在這個時候想辦法,把自己生命結束了,那你就"唐無所得",白修行一場,了無所得,不但談不上證果,而且又墮人輪迴,同時招致更慘的果報。所以,佛再三吩咐阿難:"復當更教令其易想",趕快調換一個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易觀法者,當於遠處臭穢之外,作一凈物,教其繫心,想一凈物。在視線範圍之內的遠方,或者觀想金身的佛像,或者觀想美崙美矣的極樂世界。如果觀想佛像,譬如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的像,最好把這個佛像想成中空的琉璃體,透明光亮,佛像觀成之後,隨著外境的莊嚴清凈,再打入內境界,轉化自己的身心。最後,就如實證到阿彌陀佛所講的凈土境界。把這個婆娑世界的不凈——身、心、物等種種不凈,轉成極樂世界的凈土——心凈,佛土亦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實說,這個"易觀"由不凈想變成凈土,就是念佛法門的基礎。這樣把凈土的境界,隨時觀想起來,就是修持。大家沒有研究凈土的觀無量壽經,一般人念阿彌陀經,木魚一敲,就念過去了,經中所說的那些境界,沒有放在心裡,當然更不會用心去想。殊不知,這個"想"成功,就是觀想的大秘法,就能夠"凈土現前" 。這個時候,身上不會再發熱、也不會再厭惡自己的身體、生命。這個時候不但"心念"清凈,"身體"也清凈。那麼,身體上有病的,病也好了。隨著前面觀想膿血的階段,都化掉了。各種病都痊癒了,人也變了,可以說是脫胎換骨。

我們現在都知道,這一觀里有兩大步驟:先從生命的實際狀況觀起,不凈想的功夫做到了;趕快轉換方法,變成凈想——也就是凈土的觀法。那麼,到了這一步,你悟了道沒有!下面就是有關禪觀——見地方面的東西——"當知此想,從顛倒起。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這就是後世禪宗所謂"參"的功夫了。

 

白骨觀和禪

當我們起心動念要做不凈想的功夫,使身體硬是呈現出這種爛臭的樣子,只要心念專一,"不凈觀"就會現前,因為一切唯心造。如果我們再一轉念,要作凈想時,對自己馬上又反映出菩薩的神態,身心立刻又有一種變化。此中道理好似禪宗公案里,一位屠夫的悟道偈"昨夜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這是屠兒悟道的偈子,普通人只當作文學作品看。至於悟個什麼道,這裡面就大有機關,很難懂了。或許有人會說現在這裡告訴我們的是"漸修"的方法,而那首偈子是"頓悟"后的見地。兩者似乎不必扯在一起。其實漸修與頓悟一點都不衝突。你把這兩種觀想功夫作成功了,由不凈觀變成凈觀,然後就要參了——"凈"與"不凈"不隔一條線,都是由我心念而起。

人沒有悟道以前,沒有一個是聰明人。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就是要找一個"不被人欺"的人。我們普通人都經常被欺,那麼是誰騙了你呢?其實沒有人騙你,都是自己騙自己。我們前面說過,一般眾生的心理狀況有八十八種結使,歸納而言,就是見思二惑。見解觀念和思想形態兩方面的顛倒迷惑。所以說"當知此想,從顛倒起"。

由一些顛倒錯誤的心行,引發了許多顛倒錯誤的實際行為,像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我們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命就是,"皆由前世顛倒行故,而得此身"。有了這個身體,我們又被這個身體所騙,以為這個身體就是我,這就是"身見",始終要抓住這個身體,捨不得離開它,認為它既可愛又寶貝。其實"如此身者,種子根本皆為不凈"。

你們研究過這個生命,這個"身"的種子是什麼呢?照現代醫學常識來說,我們這個身體是由女性的卵子和男性的精子結合而成的。光從這一點上看,這當然是不凈的。再加上多生累劫種種顛倒不凈的心念、行為,於是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污穢不凈的身子。

但是一般人並不以為然,通常是對著鏡子,越看自己越可愛。現在因為修持這個"膨脹膿血"的不凈觀,所以"實見此不凈"。通常我們只是理論上知道身體不凈,這是理論,而不是真看到了自己身體上的種種不凈。經過這個觀法的修持,我們身體不凈的本相就會如實呈現心中。

說到這裡,順便講個小說故事,輕鬆輕鬆。故事歸故事,輕鬆歸輕鬆,裡面可有很深的道理喲!唉!不要說你們學佛學不好,你們啊,連小說都不會看。

我們曉得佛經上那位有名的哪吒太子,在封神演義上的記載,他"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而後魂魄飄蕩到他師父太乙真人那裡求救。他師父教他託夢給媽媽,為他建個行宮,塑個金身,使他受些香煙,便好去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剖腹剔腸,剜骨肉還於父母",就代表他放下了不凈的身見,把這污穢不凈的身體徹徹底底的放下了。"接受香煙,便好去托生天界",就表示修練真精之氣,以超凡人聖。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這時候他需要一個"金身",也就是說,雖然他放下了不凈的身見,但又執一個凈的身見。他還沒參透"凈"與"不凈"不隔一條線。

後來被他父親發現了這座哪吁行宮,恐怕會遭到"妖言惑眾"的罪名,因此叫隨從士兵把哪吁太子的金身打個粉碎,又放火燒了行宮。

哪吒太子的魂魄只得又飄蕩到太乙真人那裡求救。好,這下子,連凈的身見也打破了,於是就得了蓮花化身。他師父著仙童取了荷花,權充面部,又取荷葉以為軀體,再拿荷葉梗作成骨節,然後把他魂魄罩位,往這上面一推。好了,蓮花化生的哪吒太子出來了。這時候他手拿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好不威風啊!這"風火二輪"就代表了生命的真精(陽)之氣,生生不已的生命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說的故事講過了,讓我們再迴轉來看看"禪秘要法"。下面接著說"雖見不凈,於外見凈,當知此凈及不凈,不可久停。"都是因緣生法,唯心所造,"隨逐諸根,憶想見是。"許多人修持作工夫,到了清凈境界,一心不亂,或者觀想佛像現前,乃至觀想到佛像與我無二無別,以為這就是了。哈!這就是,是什麼?是"隨逐諸根,憶想分別。"啊!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內守幽閑,猶是法塵分別影事。"是第六意識專一,所呈現的境界而已,所以說,當知此凈及與不凈,不可久停。

接下來就發揮了一些佛學的理論:"此不凈身,屬諸因緣,緣合則有,緣離則無。爾所見事,亦屬緣想,想成則有,想壞則無。如此想者,從五情出,還入汝心。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此不凈想,來無所從,去無所至。"

凡是佛學理論,有此理,就一定有此事,是事理合一的。所以我們學佛,除了研究教理外,還要真修實證。如果沒有配合實證的功夫,那些佛學的理論,講好聽一點就是"干慧",沒有定水滋養的聰慧;講難聽一點就是瞎吹,抵不住事的。病來抵不住病,生死來抵不住生死。你佛學理論再好,經教再通,都沒得用。 我們可不要因前面剛說了"當知此凈及與不凈,不可久停,隨逐諸根,憶想見是"。這裡又說什麼"想成則有,想壞則無","諸欲因緣,而有此想"。既然不凈觀和凈觀,都是因緣生法,經過第六意識的"作意",使心念專一而有的境相;那我們又何必把大好的時間、精力花費在這上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不要以為因緣生法,不可久停,就不好,就不是道。你們大概都聽說過"因地而倒,因地而起"吧,我們這個"種子根本皆為不凈"的身子,固然是由"宿世顛倒行"而來,將來成佛作祖,也還是顛倒"想"——這個"想"的功能的發揮。我們前面曾經提過,這個"想"就是觀想法門的訣竅,"想"成功了,到了心一境性,觀想就成就了。

我們那個顛倒雜亂的第六意識,不經過"諸欲因緣,而有此想"的鍛練,不經過不凈觀、凈觀的修持,它就永遠是那麼一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你這個臭皮囊也就只好永遠在生死煩惱中輪迴。經過了專一瑜伽的訓練,使雜亂的第六意識制心一處,這樣就能轉識成智,也就是六祖說的"轉其名,而不轉其實",而後才談得上轉凡成聖,超凡入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