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等人恩將仇報,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報怨

下等人恩將仇報,中等人恩怨分明,上等人以德報怨

做人有數,做事有度,你有怎樣的德行,決定著你有怎樣的未來前途。人分三等,上智、中人、下愚。

在這個眾生皆平等的時代里,出生地位,金錢權利不再是劃分等級的標準,不過人真的可以分為三六九等,依據的便是一個人的德行。

 

1. 上智者,以德報怨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人生就像未刮開的彩票,有失望,但也一定會充滿未知和驚喜,一輩子要是能遇見幾個這樣以德報怨之人,那真的會像中彩票一樣幸運。

大智若愚,擁有大智慧的人,是不會輕易顯山露水的,擁有這樣品行的人總是會受到他人的尊敬,做事也會事半功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智慧,當屬諸葛孔明,他不僅是在軍事,政治,外交,文學,天文等方面的出眾,更體現在德行品質方面。

在三國鼎立時期,孟獲的叛亂嚴重危害了蜀國的穩定,但諸葛亮在討伐南中時,卻一次次的放走對手孟獲。

最後,桀驁不馴的孟獲心悅誠服,從此效忠蜀漢,聽命於諸葛亮的調遣,成為蜀國鞏固後方的基石。

能夠以德報怨的人,並非身處高位,卻值得讓人仰望。這不單單是品行的問題,更是格局問題,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由格局限制著。

 

2. 中人者,恩怨分明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這是出自《詩經》的一句經典,就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做不到以德報怨,但一定要做到禮尚往來,恩怨分明。

別人的善意,學會相應的回報,別人的針鋒相對,也無需委曲求全。只要學會明辨是非,問心無愧便可。

中人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回寫到:「某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期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

老舍也在《四世同堂》里說過:「大丈夫應當恩怨分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