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方子雖小,治療經常頭暈目眩伴頭痛,卻效果不錯!

現在很多醫師治療頭痛,喜歡根據引經藥理論來使用中藥,例如太陽經頭痛用羌活,蔓荊子,川芎;陽明經頭痛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陽經頭痛選用柴胡,黃芩,川芎;厥陰頭痛選用吳茱萸,藁本等。

歸經學說起源於金代,後世非常盛行。

一些人使用中藥治療頭痛時,因為辨不清分經,於是鬍子眉毛一把抓,一大堆中藥一起用,每種中藥10克左右,合在一起一大包中藥一起用。

我認為,歸經學說是存疑的!

因為每一味中藥都具有多靶點的作用,你要說它特異性地作用於某個部位,比如頭頂部,比如枕部——沒有任何道理,這可能是金代王好古,張元素等人的獨斷,漢唐都是沒有歸經學說的影子的。 

而且根據我的經驗,有時一堆中藥拼湊在一起治頭痛,還真不如只用一兩味,並且劑量到位效果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先說說川芎。

川芎,《神農本草經》這樣描述它:味辛溫,治中風入腦頭痛。

這個藥具有辛溫行血的作用,也有補血的作用,但是行血之力遠比補血之力強。

在《傷寒雜病論》中,它最小的用量為二兩,按照漢制與今制的兌換,就是至少需用30克。

確實,實際運用時,要30克以上效果才好。 

這個藥不僅能用於外感頭痛,也能用於內傷頭痛,我手中有一本中國建國後的優秀醫案彙編,198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妙方》,其中治療不同證型頭痛的十餘個醫案,多數都用了川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談談大黃。

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大黃是一味瀉下藥,怎麼也扯不到止頭痛上去。

其實瀉下只是大黃作用中的一小部分,大黃還有清熱,涼血,行瘀,降血濁的作用。

所謂行瘀,降血濁,就是讓血液推陳致新。 

所以大黃對於血瘀導致的頭痛,效果非常好。

大家知道大黃用於便秘時需後下,如果要行瘀降濁呢,則相反,需要先煎、久煎,同時選用酒大黃。

劑量呢,一般應該在10克以上。

川芎和大黃這個組合,在日本叫應鐘散,配合苓桂術甘湯後,常用於治療高血壓,心臟病,偏頭痛,頸椎病,眼部疾病等出現的頭暈目眩伴頭痛,如果上述症狀是痰飲並瘀血引起的,那麼使用這個方子是比較合適的。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一個潛心於中醫的小角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一頁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