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戰無不勝, 至今仍閃耀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智慧光芒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認知的深化,以簡單性為核心的經典科學及其思維範式越來越顯示出局限性。人們慢慢地由關注簡單性躍進到關注複雜性、從線性思維過渡到非線性思維、從還原論思維轉向整體論思維、從靜態思維走向過程思維,這代表著複雜性思維正在逐步形成。從系統科學的視角來看,作戰是典型的複雜系統,作戰中交戰雙方的適應性、作戰系統的湧現性和作戰中的不確定性造就了作戰的複雜性。用複雜性思維研究作戰,可以促使現代戰爭理念和指揮策略不斷更新發展,而璀璨的軍事文化正是我們進行作戰複雜性研究的沃土。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至今仍閃耀著令人嘆為觀止的複雜性思維的光芒,從中汲取複雜性思維的智慧,可以為更新指揮理念、打贏現代戰爭提供有益借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戰爭主體是活的強調作戰的適應性

適應性是指系統中的實體根據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身個性、結構和行為方式去實現某種目的或目標的特性。作戰的適應性,是指進行軍事對抗的雙方能夠依據所處的戰場態勢,調節己方作戰行動以適應戰場變化的一種行為,它既是戰場態勢複雜性的必然要求,又是戰爭主體能動性的集中反映。孫武基於軍情複雜、探知困難和君令傳達繁瑣等「兵無常勢」的客觀條件,提出了「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九變篇》)。在作戰中,有的道路可以不走,有的敵軍可以不打,有的城池可以不攻,有的土地可以不去爭奪,國君的命令也不是每件都必須聽從,體現出孫武提倡的因敵變化的自適應指揮原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是戰爭系統中最複雜的因素,孫武在論述時充分考慮了戰爭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出作戰的適應性。「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九地篇》)。「率然」是一種蛇,其特點是「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九地篇》)。任何軍事將領都希望他的部隊能像「率然」一樣具有完美的適應性。孫武在《虛實篇》中還提出「兵因敵而制勝」原則,「因敵」是對作戰對象考察,是行動的根據;「制勝」是戰爭的策略手段和最終目的,這一原則強調要在戰爭中發揮適應性,闡釋了主客觀相統一的道理。

 發揮系統綜合效能體現作戰的湧現性

作戰的湧現性,指戰爭系統中整體具有而其組分沒有的性質。古代兩軍交戰時擺出的「八卦陣」等陣法,現代戰爭中採用的「小群多路」等戰法,看起來複雜,但也是通過一些簡單規則「湧現」而形成的。孫武以樸素的類比表達了他的深刻認識,「聲不過五,五聲之變,不可勝聽也。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味不過五,五味之變,不可勝嘗也」(《勢篇》)。音符不過五個,但由五個音符組成的音樂卻聽不勝聽;顏色不過五種,但五種基本顏色混合調配,卻可以產生千萬種不同的色彩;味道不過五種,但由五種味道烹制出的美味卻數不勝數。簡單的聲音、顏色、味道皆如此,戰爭所涉及的各種要素可能帶來的變化就更加複雜。孫武在這些類比中還隱喻了一條重要的認知,那就是表面上的複雜其實是由潛在的、簡單的模式「湧現」出來的。孫武把制勝模式歸結為四種基本類型:伐謀、伐交、伐兵、攻城。四種基本制勝模式在理論與實踐運用當中,又可分為三種運用模式:單一型、組合型、混合型。這樣經過數學上的排列組合一共可以有15種制勝理論運用模式,因此說戰爭變化繁複、奧妙無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