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更正一"偽歷史"的真相,暴露一國的真面目

來源:瞭望智庫

很長時間以來,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美國始終是中國抗日戰爭最堅定有力的盟友」,「美國旗幟鮮明地站在正義的一方」。

這些觀點有著相當的影響力。

事實究竟是否如此?

我們甚至無需去「扒」什麼內幕或者絕密檔案,從公開的歷史資料中,就能尋找到答案。

1

給寄望於自己的國民政府當頭一棒

中國抗戰的起點,應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抗戰持續時間長達14年之久。

「九一八」是國恥,是中國人民心中永遠的痛。如今人們多糾結於「不抵抗」的電報存在與否,「不抵抗」的歷史責任該由誰負。東北軍沒抵抗,南京國民政府不打算抵抗,都是不爭的事實。

「不抵抗」的原因何在呢?在於國民政府寄希望於國聯「調查真相」、寄希望列強為中國「主持正義」,就是不寄望於自己的人民和軍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難當頭,這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居然多次公開聲稱「我們的敵人不是日本,而是共產黨」。

(圖為美國總統胡佛)

老百姓都懂得過日子「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道理,一國政府卻成天指望別人施捨,等來的只能是響亮的耳光。

因為,美國幫誰不幫誰,哪裡看的是公平正義?無非是從自身利益出發罷了。更不要說貪婪的美國資本,那更是飢不擇食。

1931年10月,美國總統胡佛公開發表講話,支持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三省:

日本為保衛日僑生命財產的安全起見,對滿洲的進兵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是不能提出異議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32年1月3日,日本侵佔錦州,進逼關內。

1月7日,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照會中國和日本政府,對日本強佔中國東北的局面和足以損害美在華權益、違反「門戶開放」及中日間的任何協定條約,美國均不予承認。

很多人以此作為美國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證據」,但他們卻選擇性遺忘了這一史實——就在一天後,1月8日,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表示美國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

史汀生7日的照會,說白了,就是告訴日本:只要不損害美國在華利益,無論日本在中國東北做什麼,美國都不反對。

不僅不反對,美國還以實際行動支持日本。

史汀生照會發出后不久,美國杜邦公司就將氨炸藥的製造技術賣給了三井株式會社,美國國務院對杜邦公司的這筆買賣表示完全贊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據統計,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2年年底,美國向日本出售了價值1.81億美元的軍火。

1936年,日本陸軍提出應付未來對蘇、對華戰爭的耗資巨大的「六年作戰準備計劃(1937—1942)」。

美國認為該計劃是針對蘇聯的,於是,通過給予貸款、輸出技術、供應戰略物資等各種方式,為日本陸軍擴軍備戰提供支持。其中,福特公司為日本提供現代化冶金技術,洛克菲勒財團幫助日本建立新式電氣工業,梅隆財團幫助日本飛機製造業的進一步現代化。

實際上,美國人預想中的蘇日大規模戰爭並未爆發,所以美國對日本的這些物質和資金援助,最終都化成了殘殺中國軍民的槍炮彈藥。

2

在「中立」外衣下的拉偏架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戰爭。國民政府一開始仍指望「國際調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月12日,美國國務卿赫爾表示,美國對中日雙方保持「公正、友好的態度」,希望雙方「都要剋制」。

(圖為「七七」事變中盧溝橋的中國守軍)

1937年9月1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關於《中立法》的聲明,宣布禁止用美國船隻向中日兩國運送軍用物資。

很多為國民政府開脫的人,將「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不對日宣戰,「七七」事變后仍不對日宣戰,而非要等到太平洋戰爭后才宣戰的反常行為,解釋成是為了獲取美國援助——因為一旦宣戰,美國依據《中立法》將不會對交戰方提供軍用物資,所以,這是一種「相忍為國」,是一種「策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遍觀美國二戰前後的所作所為,《中立法》也好,《租借法案》也罷,都是需要用時才會撿起來的遮羞布。給誰支援、為哪家提供軍火,最終都是美國利益說了算。

中日雙方確實都未在法律層面上宣戰,但這並不妨礙美國祭起《中立法》。那些為國民政府遲遲不宣戰開脫的說辭,在事實面前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美國看起來似乎「中立公平」,不用美國船隻為交戰任一方的軍購服務。但這一政策是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混為一談,根本未體現出一些人信誓旦旦的美國「正義」,或者「美國是中國最堅定有力的抗日盟友」。

此外,美國的這個「禁運令」只是說不用美國船隻運輸,這並不等於說對中日兩國實施全面禁運。問題在於,中日商船隊的規模顯然不在一個層級上,海軍的差距則更大。因此,日本用自家商船運輸,仍然可以順暢購買美國物資,運回國內為侵華戰爭服務。

在日本海軍已經對中國沿海實施封鎖的情況下,中國即便買到了美國物資,也很難用中國商船不受干擾地運回國內,很大概率會被日本海軍攔截。只有租用美國商船運輸,才是突破日本海上封鎖的可靠途徑。

很遺憾,這條途徑恰恰是被美國人的「中立」掐斷了。

(圖為1937年8月28日,日機轟炸上海火車南站后的慘狀,炸死候車婦孺二百餘名,整個車站淪為一片廢墟)

所以,美國的所謂「中立」,貌似「不偏不倚」,實則在「拉偏架」。

《中立法》的效果很快就顯現出來了:中國從美國進口物資總額,從1937年上半年的1.15億美元,急劇下降到1937年下半年的0.73億美元。

而對美國而言,在中國這裡的一點「損失」,又通過擴大對日貿易給補回來了。

因為相比之下,日本在這一年裡從美國進口了2.9億美元物資,其中有1.68億美元軍用物資,包括550萬噸石油、價值248.4萬美元的飛機。此外,價值1.5億多日元的機床,名義上屬於民用物資,但大多被日本用於擴大軍工生產。

據美國政府統計,1937年日本進口的戰略物資中,有54.4%來自美國,有92.9%的銅、91.2%的汽車及零件、60.5%的油料、59.7%的廢鋼鐵、48.5%的各種機械和發動機、41.6%的鑄鐵是從美國進口的。

所以美國通過「中立」,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受損反而還有得賺。那麼,受到傷害的是誰,不言自明。

對於這一切,國民政府中的親美派也心知肚明。蔣介石曾多次要求美國「絕對禁運軍用材料與器具與日本,尤以鋼鐵、煤油為最」,但都遭到美方拒絕。

1937年9月16日,宋美齡公開發表《令人失望之美國態度》一文,指責美國政府「蓄意阻止中國獲得自衛武器。卻把汽油、輕重武器、軍用物資大量賣給日本,支持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惡劣行徑」。

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陶行知在臨別美國時發表演講:「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

(圖為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陶行知)

不僅中國人看得明白,就連美國國內,也不乏有識之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